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精神,深入实施“秀水富民”总战略,打造千岛湖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快把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培育成为首位经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特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目标
到2017年,实现年接待游客量130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500万人次,游客人均逗留时间1.4天以上,游客人均消费1000元以上,旅游经济总收入12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18%以上,实现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8%以上,旅游项目总投资80亿元以上,推进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创建,成功创建千岛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姜家省级旅游特色小镇。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深化旅游综合改革。推进省级旅游综合改革,在制度创新、政策扶持、特色培育、要素保障、资源整合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新途径、新模式。推进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试点建设,发挥整体环境核心优势,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度假等旅游新业态,使旅游业在全省保持领先示范。按照旅游休闲整体环境、空间和产品、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体系、当地居民及游客满意度等高标准要求,争创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
2.落实旅游发展责任主体。强化旅委在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中的综合协调作用,统筹协调产业发展、要素配套、招商引资、行业监管等工作。落实乡镇和平台在旅游发展和管理上的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职能。国土、建管、环保、林业、农业、水利、卫生、市场监管、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门按照“谁审批、谁协调、谁解决”的原则做好涉旅项目的审批、监管、协调和服务。
3. 强化多规融合。进一步统筹协调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国土、风景区、环保、林业、水利、交通等规划要与旅游产业发展导向充分衔接,考虑旅游发展需要,实现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序发展。
4. 开放市场准入。积极盘活林地、园地等资源,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国有集体土地、林地以及乡村民宿、农村电商、低空飞行、医疗旅游、健康旅游和养老旅游等领域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探索休闲渔业、低空游览和度假公寓酒店等准入机制。
5. 深化旅游综合执法。加强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建设,探索旅游警察管理体制,明确涉旅部门职责,强化旅游目的地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规范水上旅游项目管理。
6.强化千岛湖景区综合管理。明确旅委、公安、海事、环保、市场监管、物价、卫生、民宗等部门在景区管理上的监管职责;深化景区精细化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提升服务品质;加快游船艇股份公司组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二)优化产业顶层设计
1. 优化空间布局。按照“湖区观光、城市休闲、乡村度假”的布局,打造“一核一环两极”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一核”即千岛湖城区及周边半小时休闲核心区,“一环”即骑行绿道为依托的环湖旅游线,“两极”即姜家旅游副中心和高铁新区。
2. 构建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在提升湖区观光旅游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运动休闲、健康养生、文化创意、民宿民居、休闲农业等新兴休闲旅游产品,力争大型水上乐园、国际会议中心、综合营地、主题公园等休闲项目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3. 坚持产业融合。按照“旅游+”的理念,加快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创、房产、体育、健康、互联网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重点发展10个休闲农业观光园、350幢民宿民居、30个民宿示范点、3个森林旅游公园、4个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0个文创基地、30个资源访问点。
4. 加快旅游集聚区建设。加快旅游度假区、高铁新区、姜家旅游特色小镇及界首、安阳等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石林、里商、金峰、瑶山、枫树岭等旅游特色小镇。
(三)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1.强化项目储备。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做好新兴旅游项目的研究策划,编制招商手册;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前期土地(林地)、房屋等资源的流转和储备工作。
2.实施精准招商。各乡镇、平台、国有企业和相关部门要梳理招商资源,结合产业培育重点,主动招商、精准招商,力争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1-2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合作项目,三年完成招商引资任务150亿元、20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
3.优化落地环境。各相关单位要积极为招商项目落地提供全程服务;各职能部门要解放思想,根据旅游项目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服务。
4. 推进在建项目建设。各项目联系县领导和责任主体单位要加大牵头协调力度,确保在建项目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按约定时间提前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的项目,优先享受服务业投资奖励政策。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 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大力实施自驾车、公共巴士、自行车、微公交、徒步“五位一体”交通体系,提升道路交通的通达性和安全性;健全旅游交通集散体系,完成旅游集散中心和换乘服务点建设,实现高铁站、车站、码头与各旅游资源点公共交通的互动互通;按旅游国际化要求完善县域内道路交通标识标志系统。
2. 完善咨询服务体系。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在城区、高铁站、车站、码头、景区、主要乡村旅游节点等设立咨询服务点,鼓励旅游企业参与旅游公共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县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支持。
3. 完善智慧旅游体系。建立旅游云数据中心、智能化管理和营销系统,实现旅游、公安、交通、商务、海事、农业、城管、市场监管、卫生等部门数据的共建共享。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公共区域和旅游景区景点WiFi、视频监控全覆盖。
4. 完善旅游征信体系。建立旅游征信平台,实现旅游投诉、维权信息化全覆盖,探索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诚信记录系统,强化行业自律和部门合作,加强违法违规信息的共享和应用。
(五)加强品牌宣传营销
1. 扩大品牌宣传。深化“千岛湖,心灵的绿洲”主题定位,通过赛事举办和资源整合打响绿道骑行品牌、滨湖度假品牌、休闲运动品牌、蜜月婚纱品牌,培育健康养生品牌,延伸千岛湖生态农产品和特色工业产品品牌打造。
2. 拓展营销渠道。加大与知名旅行商的合作,深化与OTA、专业机构的合作,鼓励本地旅游企业主动拓展市场,加强落地营销,形成完善的产品销售网络;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利用移动互联网,做好新媒体营销,旅游电商年平均增幅在20%以上,构建完善的目的地营销体系。
3. 加强县域立体营销。推进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旅游形象整体宣传。整合湖区观光、城市休闲、乡村度假资源,包装5-8条全域旅游线路产品,覆盖周边市场;强化区域合作,加大与黄山、西湖、婺源、三清山等周边知名景区的合作,突破中长线市场和入境市场。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运行商,参与绿道骑行、自驾等市场运行。
(六)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1.培育旅游上市公司。积极推进旅游企业股份制改造,培育1家以上旅游上市公司。
2.做优旅游景区建设。培育3A级景区5个以上、4A级景区1个以上,重点培育2-3家年接待量达50—100万人次、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旅游景区和旅游综合体,全面启动水岸一体化主题乐园建设。
3.做大传统旅游企业。新投入运行五星级标准酒店3家,培育1-2家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旅游饭店,1-2家国际旅行社和省级百强旅行社,1家拥有80辆车以上旅游交通企业。
4.做强特色旅游企业。培育2-3家年接待量达5万对、营业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婚纱摄影机构,培育1家年接待人数超过50万人次的环湖绿道运行商,培育20家年营业收入在300万元以上民宿示范企业。
5. 大力培育行业组织。鼓励壮大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企业发展、行业标准、市场秩序、产业升级、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七)强化旅游消费带动
1. 举办节庆活动。整合资源,鼓励企业、乡镇按市场化模式举办农产品展销、农事体验、果园采摘、民俗风情、休闲运动、年货采购等节庆活动。
2. 搞活夜间经济。提升餐饮美食、茶楼酒吧、休闲娱乐等旅游特色潜力行业,做优千岛湖夜游、千岛湖夜市、文化演艺,增加游客逗留时间和人均消费。
3. 扩大购物消费。进一步挖掘具有本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商品,大力推进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参与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制造,促进旅游购物。
4. 做强休闲街区。全面启动珍珠半岛中轴溪特色休闲街区建设,全力打造秀水小镇、鱼头广场,推进南景路餐饮休闲街区等特色街区建设,培育2个以上市级商业特色街区、1个以上省级商业特色街区。
(八)深化旅游惠民举措
1. 倡导景区门票优惠或免费开放。推进国有收费景区对本地市民免费开放,倡导民营及其他收费景区对市民优惠开放;逐步推进收费景区向老年人、残疾人以及一些特殊群体免费开放。
2. 建设主客共享服务设施。加快推进环千岛湖绿道支线及驿站建设,完善城乡广场、健身、停车场、公园、资源访问点、厕所等休闲服务设施,突出主客共享功能。
3. 扩宽旅游就业渠道。强化旅游业务培训,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农家乐、农业休闲园区、农产品经营、旅游电商等旅游行业转移,鼓励淳商回乡创业,鼓励乡村旅游企业优先招录本地农民(居民)就业。
三、保障措施
1. 强化组织保障。建立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县主要领导任召集人,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召集人,由县委办、县府办、旅委、发改局、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农办、农业局、财政局、国土局、环保局、建管局、交通运输局、城市管理局、林业局、水利水电局、供电公司、交警大队等18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旅委,承担旅游联席会议日常工作,旅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可根据工作需要,邀请其他部门、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参加。
2. 强化要素保障。强化政策保障,县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用于旅游产业培育、旅游市场营销宣传及风景区维护;强化资金保障,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创新旅游金融产品,探索建立产业基金;强化土地保障,对于列入年度计划的旅游项目需要出让土地的,国土部门根据年度计划优先安排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及农转用指标,支持景区绿化、美化、景观等服务环境建设;强化基础设施配套,交通、供电、建设、水利、环保、电信等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上要优先考虑旅游项目需求;强化人才保障,坚持“本土培养与人才引进并重、本土培养优先”的人才发展原则,建立完善旅游人才引进和本土旅游人才培养政策,探索制定旅游领军人才、重点人才评定办法和标准,鼓励旅游行业培育和引进一批旅游项目策划、产品开发、电子商务、资本运作、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人才;强化救援保障,建立旅委、公安、交通、卫生、消防、海事等部门参与的紧急援救机制,探索建立社会专业救援队伍。
3. 强化考核保障。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列入乡镇、部门综合考评,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考核比重,充分发挥考核导向作用,浓厚合力兴旅氛围。
分享到: |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精神,深入实施“秀水富民”总战略,打造千岛湖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快把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培育成为首位经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特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目标
到2017年,实现年接待游客量1300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500万人次,游客人均逗留时间1.4天以上,游客人均消费1000元以上,旅游经济总收入12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18%以上,实现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8%以上,旅游项目总投资80亿元以上,推进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创建,成功创建千岛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姜家省级旅游特色小镇。
二、主要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深化旅游综合改革。推进省级旅游综合改革,在制度创新、政策扶持、特色培育、要素保障、资源整合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新途径、新模式。推进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试点建设,发挥整体环境核心优势,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度假等旅游新业态,使旅游业在全省保持领先示范。按照旅游休闲整体环境、空间和产品、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体系、当地居民及游客满意度等高标准要求,争创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
2.落实旅游发展责任主体。强化旅委在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中的综合协调作用,统筹协调产业发展、要素配套、招商引资、行业监管等工作。落实乡镇和平台在旅游发展和管理上的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职能。国土、建管、环保、林业、农业、水利、卫生、市场监管、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门按照“谁审批、谁协调、谁解决”的原则做好涉旅项目的审批、监管、协调和服务。
3. 强化多规融合。进一步统筹协调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国土、风景区、环保、林业、水利、交通等规划要与旅游产业发展导向充分衔接,考虑旅游发展需要,实现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序发展。
4. 开放市场准入。积极盘活林地、园地等资源,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国有集体土地、林地以及乡村民宿、农村电商、低空飞行、医疗旅游、健康旅游和养老旅游等领域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探索休闲渔业、低空游览和度假公寓酒店等准入机制。
5. 深化旅游综合执法。加强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建设,探索旅游警察管理体制,明确涉旅部门职责,强化旅游目的地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规范水上旅游项目管理。
6.强化千岛湖景区综合管理。明确旅委、公安、海事、环保、市场监管、物价、卫生、民宗等部门在景区管理上的监管职责;深化景区精细化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提升服务品质;加快游船艇股份公司组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二)优化产业顶层设计
1. 优化空间布局。按照“湖区观光、城市休闲、乡村度假”的布局,打造“一核一环两极”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一核”即千岛湖城区及周边半小时休闲核心区,“一环”即骑行绿道为依托的环湖旅游线,“两极”即姜家旅游副中心和高铁新区。
2. 构建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在提升湖区观光旅游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运动休闲、健康养生、文化创意、民宿民居、休闲农业等新兴休闲旅游产品,力争大型水上乐园、国际会议中心、综合营地、主题公园等休闲项目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3. 坚持产业融合。按照“旅游+”的理念,加快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创、房产、体育、健康、互联网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重点发展10个休闲农业观光园、350幢民宿民居、30个民宿示范点、3个森林旅游公园、4个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0个文创基地、30个资源访问点。
4. 加快旅游集聚区建设。加快旅游度假区、高铁新区、姜家旅游特色小镇及界首、安阳等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石林、里商、金峰、瑶山、枫树岭等旅游特色小镇。
(三)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1.强化项目储备。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做好新兴旅游项目的研究策划,编制招商手册;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前期土地(林地)、房屋等资源的流转和储备工作。
2.实施精准招商。各乡镇、平台、国有企业和相关部门要梳理招商资源,结合产业培育重点,主动招商、精准招商,力争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1-2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合作项目,三年完成招商引资任务150亿元、20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
3.优化落地环境。各相关单位要积极为招商项目落地提供全程服务;各职能部门要解放思想,根据旅游项目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服务。
4. 推进在建项目建设。各项目联系县领导和责任主体单位要加大牵头协调力度,确保在建项目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按约定时间提前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的项目,优先享受服务业投资奖励政策。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 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大力实施自驾车、公共巴士、自行车、微公交、徒步“五位一体”交通体系,提升道路交通的通达性和安全性;健全旅游交通集散体系,完成旅游集散中心和换乘服务点建设,实现高铁站、车站、码头与各旅游资源点公共交通的互动互通;按旅游国际化要求完善县域内道路交通标识标志系统。
2. 完善咨询服务体系。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在城区、高铁站、车站、码头、景区、主要乡村旅游节点等设立咨询服务点,鼓励旅游企业参与旅游公共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县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支持。
3. 完善智慧旅游体系。建立旅游云数据中心、智能化管理和营销系统,实现旅游、公安、交通、商务、海事、农业、城管、市场监管、卫生等部门数据的共建共享。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公共区域和旅游景区景点WiFi、视频监控全覆盖。
4. 完善旅游征信体系。建立旅游征信平台,实现旅游投诉、维权信息化全覆盖,探索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诚信记录系统,强化行业自律和部门合作,加强违法违规信息的共享和应用。
(五)加强品牌宣传营销
1. 扩大品牌宣传。深化“千岛湖,心灵的绿洲”主题定位,通过赛事举办和资源整合打响绿道骑行品牌、滨湖度假品牌、休闲运动品牌、蜜月婚纱品牌,培育健康养生品牌,延伸千岛湖生态农产品和特色工业产品品牌打造。
2. 拓展营销渠道。加大与知名旅行商的合作,深化与OTA、专业机构的合作,鼓励本地旅游企业主动拓展市场,加强落地营销,形成完善的产品销售网络;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利用移动互联网,做好新媒体营销,旅游电商年平均增幅在20%以上,构建完善的目的地营销体系。
3. 加强县域立体营销。推进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旅游形象整体宣传。整合湖区观光、城市休闲、乡村度假资源,包装5-8条全域旅游线路产品,覆盖周边市场;强化区域合作,加大与黄山、西湖、婺源、三清山等周边知名景区的合作,突破中长线市场和入境市场。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运行商,参与绿道骑行、自驾等市场运行。
(六)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1.培育旅游上市公司。积极推进旅游企业股份制改造,培育1家以上旅游上市公司。
2.做优旅游景区建设。培育3A级景区5个以上、4A级景区1个以上,重点培育2-3家年接待量达50—100万人次、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旅游景区和旅游综合体,全面启动水岸一体化主题乐园建设。
3.做大传统旅游企业。新投入运行五星级标准酒店3家,培育1-2家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旅游饭店,1-2家国际旅行社和省级百强旅行社,1家拥有80辆车以上旅游交通企业。
4.做强特色旅游企业。培育2-3家年接待量达5万对、营业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婚纱摄影机构,培育1家年接待人数超过50万人次的环湖绿道运行商,培育20家年营业收入在300万元以上民宿示范企业。
5. 大力培育行业组织。鼓励壮大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企业发展、行业标准、市场秩序、产业升级、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七)强化旅游消费带动
1. 举办节庆活动。整合资源,鼓励企业、乡镇按市场化模式举办农产品展销、农事体验、果园采摘、民俗风情、休闲运动、年货采购等节庆活动。
2. 搞活夜间经济。提升餐饮美食、茶楼酒吧、休闲娱乐等旅游特色潜力行业,做优千岛湖夜游、千岛湖夜市、文化演艺,增加游客逗留时间和人均消费。
3. 扩大购物消费。进一步挖掘具有本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商品,大力推进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参与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制造,促进旅游购物。
4. 做强休闲街区。全面启动珍珠半岛中轴溪特色休闲街区建设,全力打造秀水小镇、鱼头广场,推进南景路餐饮休闲街区等特色街区建设,培育2个以上市级商业特色街区、1个以上省级商业特色街区。
(八)深化旅游惠民举措
1. 倡导景区门票优惠或免费开放。推进国有收费景区对本地市民免费开放,倡导民营及其他收费景区对市民优惠开放;逐步推进收费景区向老年人、残疾人以及一些特殊群体免费开放。
2. 建设主客共享服务设施。加快推进环千岛湖绿道支线及驿站建设,完善城乡广场、健身、停车场、公园、资源访问点、厕所等休闲服务设施,突出主客共享功能。
3. 扩宽旅游就业渠道。强化旅游业务培训,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农家乐、农业休闲园区、农产品经营、旅游电商等旅游行业转移,鼓励淳商回乡创业,鼓励乡村旅游企业优先招录本地农民(居民)就业。
三、保障措施
1. 强化组织保障。建立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县主要领导任召集人,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召集人,由县委办、县府办、旅委、发改局、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农办、农业局、财政局、国土局、环保局、建管局、交通运输局、城市管理局、林业局、水利水电局、供电公司、交警大队等18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旅委,承担旅游联席会议日常工作,旅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可根据工作需要,邀请其他部门、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参加。
2. 强化要素保障。强化政策保障,县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用于旅游产业培育、旅游市场营销宣传及风景区维护;强化资金保障,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创新旅游金融产品,探索建立产业基金;强化土地保障,对于列入年度计划的旅游项目需要出让土地的,国土部门根据年度计划优先安排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及农转用指标,支持景区绿化、美化、景观等服务环境建设;强化基础设施配套,交通、供电、建设、水利、环保、电信等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上要优先考虑旅游项目需求;强化人才保障,坚持“本土培养与人才引进并重、本土培养优先”的人才发展原则,建立完善旅游人才引进和本土旅游人才培养政策,探索制定旅游领军人才、重点人才评定办法和标准,鼓励旅游行业培育和引进一批旅游项目策划、产品开发、电子商务、资本运作、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人才;强化救援保障,建立旅委、公安、交通、卫生、消防、海事等部门参与的紧急援救机制,探索建立社会专业救援队伍。
3. 强化考核保障。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列入乡镇、部门综合考评,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考核比重,充分发挥考核导向作用,浓厚合力兴旅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