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政协浙江省淳安县委员会官方网站!

回眸农村改革四十年 再探乡村振兴新发展

淳安县农村改革四十年历程探析

发布日期: 2018-11-20 20:01:47 作者: 淳安县委农办 来源: 淳安县政协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选编:

 

回眸农村改革四十年 再探乡村振兴新发展

——淳安县农村改革四十年历程探析

由淳安县委农办供稿

 

2018年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可谓弹指一挥间,沧海已桑田。四十年来,淳安同全国农村一样,四十年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其变化之快,变化程度之深,变化范围之广,既前无古人,更是世界罕见,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也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农村的面貌、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回望40年淳安农村的改革发展历程,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淳安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步伐,可以从十个重要历史节点来剖析:

 

【1982年:土地联产承包经营的丰收喜悦】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经过4年努力,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在全县农村基本普及,解决温饱的问题正在一步一步实现。这一年,农民愁吃愁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深深扎根,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据有关资料显示,尽管新安江水库淹没了近三十万亩良田沃土,耕地面积减少三分之二,现存土地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1983年,淳安县粮食亩产达到1158斤,比1949年347斤增长2.2倍,粮食总产达到25200万斤,比1949年增长1.7倍。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林、农、牧、副、渔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林业生产方面,营造各种林木保存面积118万亩,四旁植树178.8万株,封山育林129.7万亩,培育各类苗圃14302亩。养殖方面,年终生猪存栏数223614头,涌现出了青溪富城村王永水、梅口乡临岐村徐金德、中桐乡黄村村黄秋法等一批养殖专业户。农业生产方面,茶叶面积13.8万亩,比1949年增长4.37倍,产量8.5231万担,比1949年增长7.82倍,蚕桑面积达到2.3万亩,产量达到14857担。水果面积达到23684亩。产量达20673担;渔业总产量达396.5万斤,产值达到242.44万元。这一年,农村存款从1955年的5.8万元增长至1983年的2428.3万元,增长423.84倍。淳安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5494.7万元,增长到1983年的11816.6万元,增长2.15倍。

 

【1983年:农村经济异军突起】

这一年,淳安农民蕴藏的极大生产力潜能得到了发挥,一大批农民“洗脚上岸”,乡镇企业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1983年,全县有乡办企业221家、村办企业989家,全县累计有乡镇企业1560家,从业人员10124个,其中,电力7个,机械36个,纺织19个,煤炭2个,建材24个,服装4个,化工2个,森林38个,造纸3个,食品45个,其他21个,当年缴纳工商税113万元, 所得税27万元,净利润346万元。涌现出了汾口丝厂、青溪纤维板厂、汾口布厂、梅口窨花茶厂、排岭镇针织厂等骨干乡镇企业。全县农村基层科普协会68个,会员3838人。其中,大学毕业 607人,中专毕业1196人,工程师职称69人,助工职称246人,技术员405人。          

 

【1998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1998年是改革开放二十周年,又面对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一年秋天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注定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次会议把关注的重点给了农村,“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会议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为“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大幅度增长,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一年,淳安按照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原则,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重点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和发展优势产品,调整、提高农村工业;结合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开始了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探索。上世纪60、70年代,人们最注重的是温饱问题,当时我县只有10%的土地搞多种经营。到了80、90年代,有句话说:“要想淳安富,发展‘茶’‘桑’‘兔’。”1998年,县委提出了“大田革命”;2003年,县委继续发出了 “将大田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2004年,县委提出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号召,动员全县力量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在三分七厘地上要钱增效益,进行了诸多探索,有力推进了我县茶、桑、水果、毛竹、山核桃、油茶等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进典型。以蚕桑为例,1998年引进“农桑”品系桑苗,首先在梓桐镇常宁村示范良田种植成功;2000年在笔峰、坑下等村得到大力推广;2001年威坪镇唐村片成为我县第一个千亩连片种植桑树新品种的园区。同时,抓住省“蚕桑西进”的战略机遇,2000年至2006年,全县累计种桑11.7万亩,奠定了淳安蚕桑产业现在的基础,至2008年蚕茧产量达到8778吨创造历史最高峰。如今,尽管经历了市场波动,全县蚕桑仍然是我县农业生产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传统的增收富民优势产业。

 

【2001年:“49100”助力淳安走上脱贫路】

199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开展了三年脱贫攻坚、三年帮扶奔小康工程,这一年,杭州市启动了“49100”工程。“49100”帮扶工程是我市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的生动实践,是以统筹城乡发展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更是构筑和谐社会的体现。所谓“49100”工程,是指全市49个经济欠发达乡镇、100个经济薄弱村的脱贫助力。杭州建立起了由市领导牵头,84个市直单位、38个发达乡镇及93家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参加的38个帮扶集团,分别与全市49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和100个经济薄弱村挂钩,立足欠发达乡镇,面向欠发达村,实行一对一的捆绑式帮扶。淳安县2001年,28位市领导联系淳安28个欠发达乡镇(乡镇撤并后为24个);62个市级部门及城区联系淳安67个欠发达村。并安排我县市帮扶专项资金318万元,项目主要包括种养业发展、经济林低改、公路建设、学校建设和工业发展四大部分。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四套班子21位领导联系21个经济欠发达乡镇;9位县委常委联系9个经济最困难的村;63个县级机关部门联系63个经济欠发达村;调整部门乡镇联系对子,建立37个县级机关部门与37个乡镇(乡镇撤并后为30个)联系制度。县财政安排预算内扶贫资金50万元,用于扶持经济欠发达村发展效益农业和改善基础设施。2001-2002年两年,市、县两级共投入帮扶资金3354.7246万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1104个。其中,市级投入资金为2863.276万元,实施项目728个;县级投入资金为491.4486万元,实施项目376个。2002年,全县被帮扶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2000年已全部增长了500元以上,瑶山乡、梓桐镇等18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3000元,顺利实现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到2002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或增加500元以上的目标任务。与市级部门联系的欠发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比2000年增加500元以上,村级集体收入人均都达到20元以上,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而后,继续实施了为期四年的新一轮“49100”工程,四年中,着力落实“采取集团帮扶、实施产业帮扶、加强政策帮扶、推行行业帮扶”等十大帮扶举措。这些年来,市委先后下派24位挂职锻炼干部、三批共78位农村工作指导员和一批11位科技特派员。淳安共实施帮扶项目1525个,受益资金达1.18亿元。四年中,全县共减少年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9442人,减少年纯收入在1000元至1500元的农村低收入人口14787人,分别比2002年底减少54.2%和52.3%。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16元,比2002年增加1601元,增长49.8%。20个被帮扶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比2002年增加1400元以上,68个市级被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比2004年增加600元以上。

 

【2004年:“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提升农村颜值】

这一年,我县启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通过不断丰富村庄整治内涵,科学创设了时间限定具体化、推进方式个性化、创建培育标准化、整治工作基础化、督促检查层次化、整治效果特色化的“六化”工作新举措,扎实推进村庄整治工作。至2009年底,全县共通过并完成了汾口镇祝家村、枫新村、威坪镇凤凰村、邵宅村、千岛湖镇马路村、周坑村、临岐镇临岐村、石林镇茶园村、中洲镇余家村9个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枫树岭镇下姜村、瑶山乡琅坑源村、大墅镇上坊村、临岐镇梅口村、界首乡桐子坞村、严家村、里商乡江村村、鸠坑乡中联村、左口乡石岭后村、汾口镇简门村、安阳乡下栖梧村11个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石林镇棠高村、千岛湖镇屏湖村、枫树岭镇横坑村、上江村、威坪镇楼厦村、安阳乡下栖梧村、乌龙村、姜家镇狮石村8个县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的创建命名和150个省待整治村“一村五项目”同步建设、28个省已整治村生活污水处理、382个市级重点整治村、1个农村村庄整治整体推进乡镇(石林镇)的考核验收,完成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200个村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全县整治村总数达到453个(按老村计),村庄整治覆盖面达到50%(按老村计),为“十一五”期末村庄整治覆盖面达到60%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整治,全县共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375个,其中示范村308个,整治村2067个,实现了新增村庄道路硬化面积124.71万平方米(626公里),新建及改扩建道路里程457公里,新增河道建设长度64.3公里,新增农村自来水使用人口61230人,拆危(违)拆旧23.1821万平方米,消除“赤膊墙”33.5万平方米,新建212个村的生活污水处理池14700立方米,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8945只,消除露天粪坑3809个,新增农村公厕189座,农村三格式户厕29267只,新增垃圾房980座、焚烧炉177只,新增路灯2990盏。各级各部门投入村庄整治建设的资金达到42430万元,其中省财政专项资金投入2706万元,市财政专项资金投入1753.06万元,县财政专项资金投入8162.6万元,乡镇财政专项投入570万元,吸纳社会资金1192万元等。整治项目直接覆盖的农村住户数达59589户,直接受益人口达到191817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50.3%。实践充分证明,“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基础工程”,是美化村庄环境的“生态工程”,更是造福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实施“十百”工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两个趋向”的发展规律,顺应了农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愿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载体。

 

【2007年:“联乡结村”拉开了扶贫新路】

根据浙江省2007年规定的2500元的扶贫标准,淳安县有低收入农户16139户43956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有46个。许多欠发达乡镇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受限、教育科技发展缓慢等问题。这一年,我们开展了第一轮“联乡结村”活动,21个市级帮扶集团和23个县级帮扶集团联系23个乡镇、482个市、县两级帮扶单位联系386个行政村,通过强化责任、注重民生、规范管理、创新形式等举措,共同推进淳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民生条件,挖掘乡镇发展潜力。截至2011年底,淳安共受益“联乡结村”帮扶资金3.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400余个。2011年,淳安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91元,其中,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2379元增加到2011年的4362元,年均增长16.4%。比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1.3%高出5.1个百分点,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基本消除。2011年,我县启动了第二轮“联乡结村”活动,这一年,组建了21个市级帮扶集团和23个帮扶共建集团,分别联系全县23个乡镇和258个行政村。通过开展市、县、乡、村四级共建,做到党委、政府的主导力、市场的配置力、企业的推动力和群众的创造力“四力”合一,淳安的帮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2011年以来我县共实施帮扶项目1592个,受益帮扶资金30130万元。至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110元7169元,比2010年的全县农民人均收入7169元增加8941元,增长124.7%,翻了一倍多;所有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增加了6000元以上,被帮扶村都实现了人均收入年增加1000元以上;至2016年底,全县35761户低收入农户(2013年认定市级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0392元,全面巩固消除家庭人均收入4600元以下成果。

 

【2011年:城乡统筹让农村迎来“新春”】

按照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了51.3%,意味着中国多一半的人生活在城镇而不再是农村,几亿农民的生活至此彻底改变。此后,中国城镇化率以每年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在持续增加,每年新增1500万人以上的城镇人口。到了2016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农村居民只剩下42.65%。按照这一城镇化进度,到2030年左右,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一般发达国家的70%以上。当然,中国的城镇化率是以常住人口来测算的,如果按户籍测算,则2016年的户籍城镇化率是41%,还有2.2亿在城市生活的农民是农村户口,他们可能会落户城镇,也有可能重回农村。但不管怎么说,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农民帝国”到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已经彻底被扭转了!在城镇化的背后,则是传统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要随之发生一系列改变,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这一年,淳安县实施了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的城乡统筹战略,按照“把千岛湖镇打造成为准中等城市,把中心镇按小城市的标准来打造,把中心镇按集镇的标准来打造”的要求,统筹58.8387 亿元实施了“153060”工程。其中,中心镇29.8521亿元,中心村7.6786亿元,精品特色村3.8610亿元,农民转移集聚12.8395亿元,面上整治3.6665亿元,风情小镇9410万元。截至2017年底,全县已实施完成汾口、威坪、姜家、临岐、大墅等5个中心镇,姜家镇双溪村等30个中心村,千岛湖镇富泽村等47个精品特色村,以及若干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向千岛湖镇丰家山小区、汾口镇畹墅小区、威坪镇三都花园、姜家镇宏山集聚区、大墅镇大墅集聚区等安置小区异地转移农民安置农户3978户12814人。补助资金4.35亿元。其中,丰家山一、二期共转移1566户4817人,五个中心镇和枫树岭镇共转移1834户6033人。30个中心村新建农居点27个,其中符合转移集聚条件的安置小区20个,共转移487户1686人。自购商品房和非农业户安置,共转移91户278人。连续七年被评为省市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先进县。

这一年,我们率先启动区县协作,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钱江新城、淳安县组建了第四区县协作组。2014年上城区加入了协作组,2016年启动第二轮区县协作工作时,更名为第三区县协作组,先后在由市领导王金财、于跃敏为组长的指导组的强有力指导下,协作各方六年共为我们筹集协作资金6.231亿元,其中西湖区2.696亿元、西湖风景名胜区1.245亿元、钱江新城1.38亿元(含钱江新城投资集团0.12亿元)、上城区0.91亿元。建成协作项目284个,其中,其中区县协作项目65个,镇街协作项目219个。项目涉及基础设施提升、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村集体经济发展各个方面。

 

【2015年:农民不再只是“土里刨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对农民千百年来生存状态的一种经典描述,长期以来农民主要靠土地上的种养殖来提供收入。所以,长期的农村工作一直把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特别是来自第一产业的经营收入作为重点。但在2015年这一年,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4600元,家庭经营经营收入4504元,工资的收入首次超过了家庭经营收入96元,到2016年进一步超过280元。这还是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在江浙一带,农民的非农收入甚至超过80%。按照统计口径,农民收入由四部分构成,即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又包括第一产业,如种养殖;第二产业,如家庭手工、粮油加工等;第三产业,如农家乐、运输、经商等。长期以来形成的概念是,家庭经营收入要占农民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农民的工资收入已经比家庭经营收入多,更比种养殖收入多,农民不再靠地里“刨食”了。这是一个有关农民的历史性时刻,必将产生深远影响。自2015年起对于“农民收入”这块,统计口径从原先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整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据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3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6472元,占44.24%;经营性收入6590元,占45.04%;财产性收入469元,占3.21%;转移净收入1101元,占7.51%。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11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与2015年相比增长7.4%,经营性净收入增长10.2%,财产性净收入增长32.0%,转移性净收入增长16.1%。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72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与上年相比增长11.4%,经营性净收入增长7.1%,财产性净收入增长6.9%,转移性净收入增长20%。

 

【2016年:农民户籍性质发生了新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先后开展了自理口粮户口、蓝印户口、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大中城市户口迁移政策调整等项改革。这一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14〕2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我县下发了《关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淳政办发〔2016〕102号),进一步调整了户口迁移政策,放宽了落户条件,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同步推动了“三地一房”确权登记颁证、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村级股份制改革、有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等系列改革,加快统一城乡居民卫生计生服务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政策体系、推动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户籍制度改革主要涉及到户口登记、迁移和流动人口居住管理三大基本内容,取消户口性质划分和实行居住证制度,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形成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迁移制。至2016年12月31日前,县域范围全面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及其他所有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

 

【2018年:启动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三农”而言,又是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时刻,因为大会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且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报告将农业农村与教育、就业并列三大优先发展事项,足见重视程度。回顾历史,从过去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到“三农”是重中之重,再到现在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在整个国家的地位与发展策略不断提升,今后的“三农”发展将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融合,而且要在发展上进一步得到优化。

这一年,县委正式下发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县委办〔2018〕24号),下步,淳安要坚定走“八八行动”这个具有淳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围绕成功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县、打造10条百源经济示范源、创建100个2A级以及景区村庄、10家市级以上示范性农业经营主体、100座星级农村文化礼堂、乡村旅游人次破千万、农村居民人均增收万元以上,村均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以上等八项目标,做好实施康美环境提升、绿色农业提质、“百源经济”提标、消薄增收提档、人才队伍提能、农村改革提速、基层治理提效以及下姜村及周边地区乡村示范区“七提一示范”。同时,要加强领导保障,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要素保障,解决好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加强组织保障,重视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力争到2022年,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9.5%以上。到2035年,乡村振兴目标基本实现,乡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全面振兴。到2050年,高水平实现乡村振兴目标,高标准实现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高质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一年,我们启动实施了下姜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3月21日下发的《下姜村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县委〔2018〕13文件中已经明确,乡村振兴示范区主要是以下姜村为核心区域,辐射带动枫树岭全镇28个行政村及大墅镇4个行政村(洞坞村、孙家畈村、桃源凌家村、大墅村)。区域面积约340平方公里,人口2.2万。其中核心区包括枫树岭镇下姜村、源塘村、枫树岭村、薛家源村、汪村村和大墅镇孙家畈村、桃源凌家村、大墅村和洞坞村等9个行政村。主要目标是把下姜村及周边地区打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基地,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的重要节点,乡村振兴三生融合的富丽家园。重点突出党建引领、村庄整治、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管理提升、红色文化等方面,主要在以下方面当好示范:一是争当产业活示范。统筹推进下姜村及周边地区做好水果、毛竹、茶叶、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建成下姜—汪村和洞溪源百源经济产业带、下姜白马红色旅游产业带、沿枫林港和公山尖—五狼坞登山露营户外运动产业带,以产业推进农民增收。到2020年,下姜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辐射带动区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建成乡村振兴三生融合的富丽家园。二是争当生态美示范。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完成枫常线改造提升。以下姜为核心、以淳杨线沿线村庄为重点,以创建市级精品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修复、节点打造、拆违拆旧等项目,推进村庄综合整治,建成全省“大花园”建设重要节点。三是争当党建强示范。围绕下姜村创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目标,全力打响“四种人”首提地党建品牌,做到“聚焦下姜、覆盖淳安、推广杭州、影响全国”,使下姜村及周边地区成为基层党建示范区。

这一年,我们真正重视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出了“消薄”攻坚“四步走”目标:一是2018年,全面消除总收入20万以下和经营性收入5万以下村;二是2019年,需有80%的村即340个村总收入要达到30万元,425个村经营性收入均要达到10万元;三是2020年,425个村总收入全部要达到30万元;50%以上村即213个以上村经营性收入要达到20万元;四是2022年,425个村经营性收入均要达到20万元。并明确了即综合经营、物业发展、产业发展、资产盘活、农旅融合、抱团发展等“淳安村集体经济消薄六法”,绘就了“消薄”线路图,落实了县级部门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1+1”或“1+X”结对扶持,创新了与农商银行合作,开展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进行旱田垦造水田或宅基地整理复垦,增加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实现资源向货币资产转化;盘活闲置资产资源,考虑村河道收回统一招租;农民转移集聚后由新农村公司管理的闲置的土地、房屋等资产,通过县乡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现资源变资金,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通过成立劳务(服务)队或劳务(服务)公司,对外承接劳务服务,获取劳务服务收入等一系列“消薄”举措举全县之力共同攻坚“消薄”难关。

从我县十个重要历史节点来看,淳安的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农村、农民由原来浑为一体的“三农”要素走上了逐步分化独立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不再区分农民与居民,而是由居住地区分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农民”不再是社会身份,而演化为职业身份。

二是农业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加速现代化。淳安人均耕地只有三分七厘,难以养家糊口,通过几年的土地流转以及我县“百源经济”的推进,农村到户经营逐渐被农业经营主体所取代。据统计,全县耕地面积180654亩,其中:家庭承包经营耕地17129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4.82%;机动地面积1423亩,占0.78%。由于农村人口常年外流,涉及出租、转让等方式流转经营的农户有43752户,占全县家庭承包经营户总数的36.86%;流转面积72616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0.2%。流转经营的耕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仅为12661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7.43%,还有一些地处相对偏僻的耕地,普遍存在抛荒现象。

三是农村正面临着新的选择,或“衰落”,或消失,或撤并,或复兴。我县经过“美丽乡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实现了“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治理有序”,较好地担负起了让城里人“看得见乡愁”的任务。农村总是要进步的,也要现代化,重新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却可以保留田园牧歌式的乡村场景,留住别有风情的乡村文化,为在城市“水泥森林”生活厌倦的人们留下一个可以放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