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被罚:信用评级机构为何守不住自己的信用
日期:
2018-08-23
来源:
新京报
8月1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同时发布决定,给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国际”)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分别暂停其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证券评级业务一年。证监会在检查中发现,大公国际为多家发行人发行服务的同时,开展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
信用评级机构是金融市场重要的服务性中介机构,结果却因为利益守不住自己的信用,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一些高评级的企业或债券不断爆雷,其背后就是评级机构丢了信用的缘故。“大公被罚”事件暴露出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问题亟待关注。
相比标普、穆迪等发展了上百年的国外评级机构,我国的评级机构可能还处在婴儿阶段。国际评级机构三足鼎立的局面,与我国评级机构遍地开花,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比。
国际评级市场,仅有几家可以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更好地招揽人才,更好地实施整体管理,并且利于评级标准的制定。而且,少量评级机构的存在,使得他们可以真正地为评级而评级,而不是为了自身发展而评级。
为什么这么说?由于我国市场上存在过多的评级机构,使得其更容易引发与企业的“合谋”行为。若某评级机构不能为“金主”利益着想,企业可以选择其他评级机构。这样一来,评级机构为了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可能会牺牲其独立性。这在一定程度说明,我国评级市场发展得不充分,并没有哪家公司可以做到脱颖而出。
当然,发展不充分并不能完全解释国内评级市场的乱象,公司债发行的硬性指标也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严格的发行规定无可厚非,可AA级的严苛程度让很多公司失去了债务融资的机会。
如此一来,企业迫于发行压力,机构迫于企业压力,将评级变成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并非作为一种投资价值指标而存在。今年以来,多家AA级债务发生违约可以证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