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部门窗口(资源库) >农业农村局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乡村振兴 >

淳安县实施乡村教育改革打造“教育共富”样板

发布日期: 2023-11-23 来源: 农业农村局 点击率:
  • 索引号:002512288/2023-27973
  • 文 号:
  • 发布机构:农业农村局
  •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 公开目录:乡村振兴
  • 公开日期:2023-11-23

近年来,淳安县秉承“共同富裕,教育先行”理念,通过优化资源布局、构建联盟机制、创新育人模式和评价体系,积极探索乡村教育改革,打造“教育共富”淳安样板,成效显著。改革案例入选教育部未来学校探索案例和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乡村小学新型数字化学习空间建设——软硬一体的信息技术数字课堂》入编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集、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获评教育部第三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

一、重组教育资源,夯实发展基石,确保乡村教育“小而全”

(一)坚持政府主导,绘好顶层设计图。结合城镇化进程和人口变化趋势,统筹考虑当地地理风俗、交通资源等因素,科学制订了《淳安县中小学教育布局优化调整实施方案(2021-2025)》,明确了“高中向城区集聚、初中向片区中心镇集聚、小学向乡镇中心集聚”的优化调整目标。

(二)坚持应留必留,画好学校布局图。立足乡情校情,妥善处理学生就近上学与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关系,按照当地实际优化教育规划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乡村中小学校,既要防止学校撤并导致学生过于集中,又要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校”。原则上确保一个片区一所初中、一个乡镇一所小学,切实保障农村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三)坚持先建后撤,定好实施进度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统筹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同时,加大投入,不断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切实解决上下学交通服务等关联问题。3年时间,共整合撤并学校26所,新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 2 所,新建中小学、幼儿园8所。

二、重构联盟机制,聚焦共建共享,实现乡村教育“小而强”

(一)构建“三链共融”机制。深化区域教育联盟建设,出台《关于组建教育共同体的实施方案》,三链共融,建构多层次一体化的教共体合作新模式。截至目前,共组建“融合型”教共体32个、“共建型”教共体22个、跨区域“协作型”教共体4个,实现全县中小学城乡教共体全覆盖。

(二)构建“五域共享”机制。教共体学校实施“管理联动、师资联动、研训联动、德育联动、评价联动”模式,实现管理策略、课程规划、教研活动、师资培训、质量考核“五统一”。2023年,教共体内支教400余人、师徒结对330人;集体研修100余次,同步课堂示范课100余节,送教下乡示范课共56节。

(三)构建“三方共建”机制。在共富示范区建设引领下,争取公益力量助推乡村教育,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方共建机制。县政府与海亮教育集团、杭州万向集团开展教育战略合作;借助社会资金,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开展少年云计划;梓桐镇中心学校成为“马云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全国首批试点学校。

三、重建教育模式,提升育人实效,突出乡村教育“小而特”

(一)创新育人模式。探索“全科包班”授课模式,每个班级由2位教师承担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学任务。推进“线下+线上”教学模式,将常规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打破农村地理空间的局限性。落实“N+1”管理模式,即N名学生安排一位老师担任导师,负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面教育引导。

(二)开发特色课程。完善“1+X”课程体系(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积极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三色”拓展性课程。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文化课程”,开展红色文化传承活动,建成红色励志课程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开发“绿色生态课程”,组织实施绿色生态教育实践探索;依托学校劳动基地,开发“黄色丰收课程”,推动形成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形式灵活的劳动实践教育模式。近2年,共有7门中小学特色实践课程入选杭州市精品课程。《茶娃梦》校本课程入选《浙江省特色名校录》。

(三)坚持科研兴教。创新学科联片共研机制,注重课题孵化和教师培育、管理深化与横向拓展相结合,主动融入教育共富行动,推进科研创新改革,助推教师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提升。近3年,省市课题立项300余个,其中省级31个;获奖课题108个,其中省级6个;教育改革案例国家级4个。2023年,国家教育类核心期刊录用发表论文1篇。

四、重塑评价体系,突出多元赋能,助推乡村教育“小而优”

(一)捆绑考核,为学校画好像。打破单一的评价体系,对教共体学校实行捆绑评价,在单个学校考核评价基础上,增加教共体集体考核评价,促使教共体内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共同提升。同时,积极构建以学校自我设计、自我评价为主体,教育行政、教育督导和社会评价为辅助的发展性评价机制,进一步促进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二)家校共评,为教师画准像。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在开展评价时,强调过程性评价,促使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形成融态度、能力、合作、创新、成效为一体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近5年,共有4名乡村教师被评为正高级教师、3名乡村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

(三)多元评价,为学生画全像。摒弃传统以分数定学生成败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如富文乡中心小学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电子化网络化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实现家长在手机端随时见证孩子的点滴进步。梓桐镇中心小学落实全员制评价模式和多样化评价主体,按期分类评比出“星级寝室”“星级少年”“星级活动”,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


打印】【 】【 背景颜色】【 辅助线】 【 关闭

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发布机构

备注/文号

发布日期

2023-11-23

有效性

淳安县实施乡村教育改革打造“教育共富”样板

发布日期: 2023-11-23

浏览次数:

近年来,淳安县秉承“共同富裕,教育先行”理念,通过优化资源布局、构建联盟机制、创新育人模式和评价体系,积极探索乡村教育改革,打造“教育共富”淳安样板,成效显著。改革案例入选教育部未来学校探索案例和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乡村小学新型数字化学习空间建设——软硬一体的信息技术数字课堂》入编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集、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获评教育部第三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

一、重组教育资源,夯实发展基石,确保乡村教育“小而全”

(一)坚持政府主导,绘好顶层设计图。结合城镇化进程和人口变化趋势,统筹考虑当地地理风俗、交通资源等因素,科学制订了《淳安县中小学教育布局优化调整实施方案(2021-2025)》,明确了“高中向城区集聚、初中向片区中心镇集聚、小学向乡镇中心集聚”的优化调整目标。

(二)坚持应留必留,画好学校布局图。立足乡情校情,妥善处理学生就近上学与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关系,按照当地实际优化教育规划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乡村中小学校,既要防止学校撤并导致学生过于集中,又要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校”。原则上确保一个片区一所初中、一个乡镇一所小学,切实保障农村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

(三)坚持先建后撤,定好实施进度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统筹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同时,加大投入,不断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切实解决上下学交通服务等关联问题。3年时间,共整合撤并学校26所,新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 2 所,新建中小学、幼儿园8所。

二、重构联盟机制,聚焦共建共享,实现乡村教育“小而强”

(一)构建“三链共融”机制。深化区域教育联盟建设,出台《关于组建教育共同体的实施方案》,三链共融,建构多层次一体化的教共体合作新模式。截至目前,共组建“融合型”教共体32个、“共建型”教共体22个、跨区域“协作型”教共体4个,实现全县中小学城乡教共体全覆盖。

(二)构建“五域共享”机制。教共体学校实施“管理联动、师资联动、研训联动、德育联动、评价联动”模式,实现管理策略、课程规划、教研活动、师资培训、质量考核“五统一”。2023年,教共体内支教400余人、师徒结对330人;集体研修100余次,同步课堂示范课100余节,送教下乡示范课共56节。

(三)构建“三方共建”机制。在共富示范区建设引领下,争取公益力量助推乡村教育,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方共建机制。县政府与海亮教育集团、杭州万向集团开展教育战略合作;借助社会资金,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开展少年云计划;梓桐镇中心学校成为“马云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全国首批试点学校。

三、重建教育模式,提升育人实效,突出乡村教育“小而特”

(一)创新育人模式。探索“全科包班”授课模式,每个班级由2位教师承担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学任务。推进“线下+线上”教学模式,将常规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打破农村地理空间的局限性。落实“N+1”管理模式,即N名学生安排一位老师担任导师,负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面教育引导。

(二)开发特色课程。完善“1+X”课程体系(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积极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三色”拓展性课程。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文化课程”,开展红色文化传承活动,建成红色励志课程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开发“绿色生态课程”,组织实施绿色生态教育实践探索;依托学校劳动基地,开发“黄色丰收课程”,推动形成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形式灵活的劳动实践教育模式。近2年,共有7门中小学特色实践课程入选杭州市精品课程。《茶娃梦》校本课程入选《浙江省特色名校录》。

(三)坚持科研兴教。创新学科联片共研机制,注重课题孵化和教师培育、管理深化与横向拓展相结合,主动融入教育共富行动,推进科研创新改革,助推教师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提升。近3年,省市课题立项300余个,其中省级31个;获奖课题108个,其中省级6个;教育改革案例国家级4个。2023年,国家教育类核心期刊录用发表论文1篇。

四、重塑评价体系,突出多元赋能,助推乡村教育“小而优”

(一)捆绑考核,为学校画好像。打破单一的评价体系,对教共体学校实行捆绑评价,在单个学校考核评价基础上,增加教共体集体考核评价,促使教共体内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共同提升。同时,积极构建以学校自我设计、自我评价为主体,教育行政、教育督导和社会评价为辅助的发展性评价机制,进一步促进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二)家校共评,为教师画准像。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在开展评价时,强调过程性评价,促使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形成融态度、能力、合作、创新、成效为一体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近5年,共有4名乡村教师被评为正高级教师、3名乡村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

(三)多元评价,为学生画全像。摒弃传统以分数定学生成败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如富文乡中心小学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电子化网络化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实现家长在手机端随时见证孩子的点滴进步。梓桐镇中心小学落实全员制评价模式和多样化评价主体,按期分类评比出“星级寝室”“星级少年”“星级活动”,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