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专题专栏 >推动共同富裕 浙江先行探索 >淳安行动 >

流域共治共护一湖碧水 我县《探索“流域共治”模式,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示范区》入选为省优秀案例

发布日期: 2023-02-13 来源: 千岛湖新闻网 点击率:
  • 索引号:002512026/2023-24994
  • 文 号:
  • 发布机构:县府办
  •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 公开目录:共同富裕
  • 公开日期:2023-02-13

日前,浙江省水利厅公布2022年度水利争先创优优秀案例评选结果,我县《探索“流域共治”模式,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示范区》入选为省水利厅争先创优优秀案例。入选的背后则是我县多年来坚持保护千岛湖这湖碧水的高度重视和深度探索。

我县是全省唯一的特别生态功能区,境内的千岛湖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在如何长效保护千岛湖这湖碧水的“这道题”中,我县坚持不懈寻求“最优解”。为此,我县积极探索流域共治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建立河湖长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千岛湖上游84条河溪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系统治理,争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

早在2015年,我县就推行了河湖长制,设立了县乡村三级河长522名,还聘请了44名民间河长。河湖长制从千岛湖、溪流延伸至小沟小渠、池塘,实现了水体全覆盖。“自担任民间河长以来,我每天早上都要到溪边走走看看,巡查有没有乱扔垃圾和污水直排现象,仔细观察每天水质变化。”汾口镇民间河长郑名超说,在他和所有河长的共同努力下,全长39.5公里的武强溪始终保持Ⅰ类水体注入千岛湖。

地域有界,水生态无界。随着河湖长制的深入推进,如何统筹推进跨区域、跨流域河道的治和管,确保上游河溪以Ⅰ类水体流入千岛湖,成了我县强化千岛湖水生态保护的新难题,而推进流域共治无疑是最佳答案。因此,我县在浙皖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2022年建立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努力探索水环境流域共治模式,系统治理千岛湖上游84条河溪的水环境、水生态。

“‘流域共治’就是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整合多元力量,集中资源推进护水工作。”千岛湖生态综合保护局局长汪仁发说,护水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唯有加强流域协作,才能更好地呵护一湖秀水,推动绿色发展。

为推进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积极有效运行,我县每两个月定期组织23个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PPT直观呈现涉河湖负面问题,面对面、点对点要求相关部门拿出处置方案,推动河湖治理难题解决。据统计,目前已推动解决各类河湖问题230个。此外,我县还建立了乡镇级层面的流域共治框架体系,23个乡镇与各平台签署合作协议47份,联合组织开展大型活动53场,确保县域内流域治理信息共享、机制互通、行动一致。

为更好地推进流域共治,我县还联合桐庐县百江镇、建德市莲花镇、临安区湍口镇、开化县马金镇等周边地区创新打造“一湖两江三县市”跨区域综合性生态保护样板,提出资源共有、流域共管、生态共享的水域合作方案,并组建水域联防队伍,做到美丽河道同步建设、河岸保洁联动管护,筑牢流域两岸生态屏障。

针对跨省河流,我县推出了浙皖两地跨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及生态环保协作机制,与相邻的安徽省黄山市采取执法互助、监测互动、奖补互挂、应急联动等方式,推进两地信息联通、江湖联保、示范联创。2022年以来,两地共召开联席会议15次,开展联合治水活动18次、联合执法24次,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21起。

从“分段治水”到“全域治水”,我县探索出的千岛湖保护与发展新模式效果明显。“目前,千岛湖整体水质状况为优,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Ⅰ类标准。”汪仁发说。


打印】【 】【 背景颜色】【 辅助线】 【 关闭

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02512026/2023-24994

发布机构

县府办

备注/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2-13

有效性

流域共治共护一湖碧水 我县《探索“流域共治”模式,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示范区》入选为省优秀案例

发布日期: 2023-02-13

浏览次数:

日前,浙江省水利厅公布2022年度水利争先创优优秀案例评选结果,我县《探索“流域共治”模式,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示范区》入选为省水利厅争先创优优秀案例。入选的背后则是我县多年来坚持保护千岛湖这湖碧水的高度重视和深度探索。

我县是全省唯一的特别生态功能区,境内的千岛湖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在如何长效保护千岛湖这湖碧水的“这道题”中,我县坚持不懈寻求“最优解”。为此,我县积极探索流域共治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建立河湖长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千岛湖上游84条河溪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系统治理,争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

早在2015年,我县就推行了河湖长制,设立了县乡村三级河长522名,还聘请了44名民间河长。河湖长制从千岛湖、溪流延伸至小沟小渠、池塘,实现了水体全覆盖。“自担任民间河长以来,我每天早上都要到溪边走走看看,巡查有没有乱扔垃圾和污水直排现象,仔细观察每天水质变化。”汾口镇民间河长郑名超说,在他和所有河长的共同努力下,全长39.5公里的武强溪始终保持Ⅰ类水体注入千岛湖。

地域有界,水生态无界。随着河湖长制的深入推进,如何统筹推进跨区域、跨流域河道的治和管,确保上游河溪以Ⅰ类水体流入千岛湖,成了我县强化千岛湖水生态保护的新难题,而推进流域共治无疑是最佳答案。因此,我县在浙皖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2022年建立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努力探索水环境流域共治模式,系统治理千岛湖上游84条河溪的水环境、水生态。

“‘流域共治’就是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整合多元力量,集中资源推进护水工作。”千岛湖生态综合保护局局长汪仁发说,护水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唯有加强流域协作,才能更好地呵护一湖秀水,推动绿色发展。

为推进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积极有效运行,我县每两个月定期组织23个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PPT直观呈现涉河湖负面问题,面对面、点对点要求相关部门拿出处置方案,推动河湖治理难题解决。据统计,目前已推动解决各类河湖问题230个。此外,我县还建立了乡镇级层面的流域共治框架体系,23个乡镇与各平台签署合作协议47份,联合组织开展大型活动53场,确保县域内流域治理信息共享、机制互通、行动一致。

为更好地推进流域共治,我县还联合桐庐县百江镇、建德市莲花镇、临安区湍口镇、开化县马金镇等周边地区创新打造“一湖两江三县市”跨区域综合性生态保护样板,提出资源共有、流域共管、生态共享的水域合作方案,并组建水域联防队伍,做到美丽河道同步建设、河岸保洁联动管护,筑牢流域两岸生态屏障。

针对跨省河流,我县推出了浙皖两地跨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及生态环保协作机制,与相邻的安徽省黄山市采取执法互助、监测互动、奖补互挂、应急联动等方式,推进两地信息联通、江湖联保、示范联创。2022年以来,两地共召开联席会议15次,开展联合治水活动18次、联合执法24次,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21起。

从“分段治水”到“全域治水”,我县探索出的千岛湖保护与发展新模式效果明显。“目前,千岛湖整体水质状况为优,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Ⅰ类标准。”汪仁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