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案 人:李锐
提案内容: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县粮食功能区认定面积3.13万亩,需整治面积1.01万亩,其中清理腾退0.68万亩,目前我县已基本完成粮食功能区整治任务,但粮食功能区整治后的农业产业升级才刚刚起步。
一、现状和问题
由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要求,未来粮食功能区面积难以下降,如何完成粮食功能区产业升级转型,向现有土地中要效益,是我县未来几年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总体来说我县粮食功能区升级建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部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一是部分粮食生产功能区因农田排灌渠道老化失修、损坏,机耕路未通达、失修,机站不能正常使用等,影响农机进出,限制粮食生产机械化。二是部分农田肥力质量较差。存在农田土壤酸化现象,耕作层变浅,偏施化学肥料,忽视有机肥使用和绿肥种植,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影响粮食产量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三是土地流转困难,土地不够集中连片,居家农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靠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过活,土地流转困难较大,难以形成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2.公共服务能力不强。一是基层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技推广人员缺口较大,且年龄偏轻经验不足,农技推广经费不足,技术推广力量有所削弱。二是粮食生产主体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因种粮比较效益偏低而对新技术缺乏积极性。三是粮食合作社的服务覆盖范围不广,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导致许多先进适用的技术没有普及到广大农户,技术到位率偏低,影响着粮食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种粮比较效益偏低。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人力成本逐年提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种粮效益被蚕食,与种植蔬菜、茶、果相比效益偏低,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矛盾显现。二是粮食生产主体弱势,青壮劳力主要精力用于发展经济项目上,种粮主体多为妇女和老弱群体,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种粮大户,其中会经营善管理有资金实力的比例不高,往往耕作比较粗放。三是干旱、洪涝、低温冷害,连续阴雨、大风暴雨等不良天气现象时有发生,对粮食生产带来的风险加大,农民靠天吃饭没有根本性转变。
二、推动农业产业再升级的建议
1.加快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一是水利设施完善上。在现有的基础上,修复毁坏的排灌渠道、泵站等设施,新建水利设施,使之布局合理,满足粮食生产要求。二是基础设施提标上。修复损坏的路面、路基等,新建和硬化部分机耕路,使之布局合理,道路成网,同时做好路与田的连接,下田机坡设置合理,适应中小型农机下田作业。三是土壤耕地质量提升上。重点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实现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通过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深化等农艺措施,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水旱轮作、耕作模式调整、土壤酸碱度平衡、用养结合等手段,进行土壤有害化处理、障碍修复;开展增加客土和强化耕作法等改良土壤技术推广。
2.加快配套服务管理提升。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功能区内规模经营主体的培育,鼓励土地向种粮能手集中,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季节性转包等形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扶持政策,鼓励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扩大土地流转规模,用于粮食生产,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二是推进统一服务。积极引导、推动粮食生产合作社、公司等主体在机耕、育秧、插种、植保、收割、烘干等粮食生产主要环节,推行全程统一服务,以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以区域性服务主体为平台,实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扶持生产主体自我发展和不断壮大。三是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健全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构建和完善以农技首席专家和责任农技员为主的农技推广创新体系,做好传帮带,做到基层农技人员专岗专用,并通过技术培训、技术示范、现场会等形式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具、新工艺,提高科技到位率和贡献率。
3.加快土地综合利用提升。加大力度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具的应用,扩大稻菜、粮稻、水旱轮作等复合种植模式的应用,鼓励粮食功能区内经营主体开展种养结合、探索稻田养鱼、稻田养龙虾、稻田养蟹等多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单位面积生产效益,加强生态技术研发和应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4.加快产销一体化品牌建设提升。一是积极引导和鼓励相关生产主体参与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较高层次的登记或认证,提高自身品质实力。二是以千岛湖优质的生态资源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千岛湖巨大的旅游窗口,打造和宣传本土农产品生态、绿色、安全概念,促进消费者对千岛湖品牌的认同。三是发挥企业能动性,通过升级商品化处理、完整品牌文化、创新体验模式等手段,不断提升产品的品牌层次和企业自身知名度,逐步打造产品质量高、市场信誉好、核心竞争力强的诚信企业和亮点品牌,不断提高千岛湖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李锐委员: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县农业产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在县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后粮食功能区整治阶段农业产业再升级的建议》已通过县政府转交我局办理。局领导高度重视此提案办理工作,召集相关业务职能科室就此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快基础设施条件提升。2023年我县克服万难积极向上争取了市级统筹农田水利提质增效综合示范工程专项债项目,计划投入资金15.6887亿元,通过灌区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灌区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23-2024年累计改善和恢复我县农田灌溉面积22.19万亩。通过该项目建设实施小田改大田、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序化田间弱电杆线、应用田间数字智慧管理系统,逐步实现机械化、规模化、数字化的高标准农田,并要求每个乡镇建设1-3个田块平整、规模化、机械化、数字化、生态化的山区高标准现代农田示范样板。以市级统筹农田水利提质增效综合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快配套服务管理提升。一是加快土地流转。2021年生态农业产业政策对规模流转进行了重点扶持,对当年连片流转耕地50亩以上,给予村集体每亩500元的工作经费补助。二是出台扶粮政策,招引种粮企业。我县粮食生产政策水稻补助标准自2020年起提高到每季每亩500元,稻麦复种700元每亩,再生稻800元每亩,规模旱粮种植200元亩,园地套种旱粮60元每亩;对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规模种粮主体除享受农机补贴外,自支部分再给予50%补助,粮食生产功能区外自支部分再给予25%补助。通过政策激励,2021-2022引进种粮主体5家,累计承包种粮面积4000亩以上。三是县农发集团兜底经营。通过市级统筹农田水利提质增效综合示范工程项目实施,项目建设前已流转至社会主体(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大户等)经营利用的,由原主体继续流转经营;项目建设对连片50亩以上,具备规模化、集约化利用条件的高标农田无经营主体的整体流转至县农发集团,由县农发集团进行集中经营利用。四是订单收购。县农业农村局与浙江益海嘉里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农业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浙江益海嘉里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自2023年起计划5年内在淳安县履行稻谷收购订单农业从1000亩扩增到20000亩以上。通过政策扶持、主体引进、兜底经营、订单农业等多举措,切实提升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力水平。同时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技术人员招引以注重相关专业性,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示范推广。
三、加大土地综合利用提升。我局为深入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加快我县农业绿色、高质、高效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广应用,根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推介发布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浙农科发〔2023〕4号)、《杭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推介发布 2023年杭州市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淳安县产业发展实际,遴选了农业主导品种113个、主推技术63项(其中:种植业主导品种100个,主推技术51项;畜牧业主导品种8个,主推技术2项;渔业主导品种5个,主推技术6项;综合类主推技术4项),予以推介发布。同时在全县落实了0.2万亩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进行试验示范,待技术成熟后进行推广应用。通过多举措,切实提升土地综合利用。
四、加快品牌建设提升。一是县农业产业政策鼓励扶持生产主体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提高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二是培育产品矩阵。根据我县区域公共品牌“千岛农品”品牌定位和质量要求,梳理一套“千岛农品”主推品类,挖掘产品特色,明确优势品种和打造“爆品”。鼓励企业新产品、新包装研发,以产品文创化、旅游地商品化,提高游客购买和在地化销售,通过集中宣传,以一批新形象产品扩大“千岛农品”市场影响力。三是做强品牌营销。持续推进与明康汇、盒马等大型供应链合作,做优产销协同,提高产品销售带动产业发展。推进品牌馆建设,持续扩面品牌销售布点。实施重点产品专项营销,提升市民消费影响力。四是培育品牌龙头。培育品牌销售主平台,提升做强千岛湖品牌农产品馆。加强全县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挖掘、遴选和培育,对有规模、有标准、有市场的潜力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和培育,探索柔性和刚性相结合的“千岛农品”母子品牌经营机制,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品牌。
再次感谢您对我县农业产业的关注,同时希望您今后继续对我们“三农”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分管领导:方伟文 联系电话:65020623
承 办 人:杨佩贞 联系电话:65030399
淳安县农业农村局
2023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