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我县农村渔业资源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已由政协提案委员会转交我局承办。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千岛湖渔业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从千岛湖渔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肯定了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合理建议,这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促进。对您提案中的建议,我们从渔业角度作如下回复:
一、千岛湖鱼类种群状况
据《淳安县鱼类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2020-2021年)显示史氏鲟、短颌鲚、长鳍马口鱲、兴凯鱊、细纹颌须鮈、大斑花鳅、黑线丹羽江鳅、长体拟鲿、吉利罗非鱼、神农吻鰕虎鱼、无斑吻鰕虎鱼等11种鱼类为本次捕获或采集到,而过去未捕获到,因此目前千岛湖现有鱼类在114种左右。
千岛湖蓄水六十余年来,鱼类的组成及区系特点也在发生变化,从江河型鱼类向湖泊型鱼类演变,鲴、鲤、鲫、蒙古红鮊、青梢红鮊、团头鲂、餐条等鱼类数量增多。降、溯河性鱼类在库内已绝迹,半洄游性的鲢鳙青草赤眼鳟等,由于进行了四大家鱼的人工放养,鲢鳙鱼已经成为千岛湖的主体。为数不多的江河型、溪流型鱼类如刺鲃、光唇鱼、唇鱼骨和一些鲃科鱼类的分布区域迁移至水库的支流处。
千岛湖鱼类丰富度为107、鱼类多样性2.91,千岛湖湖区主要优势鱼类为银飘鱼、似鱎、贝氏䱗、鲢、间下鱵、蓝鳃太阳鱼、大眼华鳊、鳙、半䱗、点纹银鮈。溪流主要优势鱼类为宽鳍鱲、盎堂拟鲿、温州光唇鱼、光唇鱼、马口鱼、点纹银鮈、鲫、子陵吻鰕虎鱼、河川沙塘鳢、泥鳅和乌鳢。
二、关于溪流渔业资源保护
鱼类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环境中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是水环境的“清洁工”。我县境内主河道长8.6Km以上支流31条,溪流纵横,是千岛湖多种资源的源泉。千岛湖现有鱼类中95%以上的种类发源于支流。因此,支流生态环境的保护十分重要,一旦破坏,不仅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丧失野生鱼类种群的基因,也将对水生态平衡造成极大影响,久而久之,溪流鱼类将不复存在。
(一)影响鱼类区系组成和种群结构变化的因素
1.禁渔效果不够理想。我县一直重视千岛湖流溪及主要河—库交汇水域渔业资源的保护。我县的禁渔期制度自1981年就开始实施了,这在我国内陆水域实施禁渔制度较早的水域,此后历经5次调整,目前全县84条溪流禁渔期为5月1日至7月31日。十大季节性禁渔区禁渔期为3月1日至7月31日。但近些年来禁渔效果不够理想,影响了鱼类的繁衍生息。其主要原因是鱼类产卵场所的减少。一是水位的影响。千岛湖1960年蓄水完成,水库水位落差呈阶段性变化的特点。2000年以来,水位趋于稳定,平均水位落差6.64m。这几年,由于配水工程的实施,水位落差基本在5m左右。水位落差的下降,使在鱼类的繁殖季节,禁渔区从低水位上涨的入湖口淹没面积减少,而这些杂草丛生的淹没区域正是鱼类理想的产卵场所。二是工程建设的影响。环湖公路、河岸固化、水电站、滚水坝、拦水坝、漂流、挖沙等工程的建设,导致水库—支流的阻隔情况,截断和阻碍了鱼类的繁殖洄游通道,溪流的水体人为改变走向和流量,有时还出现干涸现象,严重影响了鱼类的栖息环境。
2.鱼类区系组成的演变。千岛湖蓄水六十余年来,鱼类的组成及区系特点也在发生变化,从江河型鱼类向湖泊型鱼类演变,鲴、鲤、鲫、蒙古红鮊、青梢红鮊、团头鲂、餐条等鱼类数量增多。降、溯河性鱼类在库内已绝迹,半洄游性的鲢鳙青草赤眼鳟等,由于进行了四大家鱼的人工放养,鲢鳙鱼已经成为千岛湖的主体。为数不多的江河型、溪流型鱼类如刺鲃、光唇鱼、唇鱼骨和一些鲃科鱼类的分布区域迁移至水库的支流处。
3.鱼类种群优势的变化。目前千岛湖鱼类的优势种群主要为鲢鳙鱼,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在鲢鳙鱼资源下降的时候,太湖银鱼短时间形成优势种群,后因饵料和生存空间的竞争,银鱼群体衰退。因禁渔效果不理想,上溯到河-库交汇及浅滩产卵的鱼类种群数量在减少,比如鲴类,而在止水能产卵的银飘、餐条、大眼华鳊种群数量在增加。从上海海洋大学的调查来看,目前千岛湖鱼类优势种群前十位的分别为:银飘鱼、似鱎、贝氏䱗、鲢鱼、间下鱵、蓝鳃太阳鱼、大眼华鳊、鳙鱼、半䱗、点纹银鮈。
4.外来物种的入侵。据调查,千岛湖现有9种外来物种,包括蓝鳃太阳鱼、尼罗罗非鱼、吉得罗非鱼、斑点叉尾鮰、大口黑鲈和白斑狗鱼。外来物种的入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外来种的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特别是太阳鱼,一年的繁殖期从4月持续到11月,属于多次性产卵的鱼类。且太阳鱼适应性强,生性凶猛,爱吃鱼卵。另外,太阳鱼背鳍较大、较长且多刺,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太阳鱼,使它们降低了被其它大型掠食性鱼类捕食的机率。所以太阳鱼已经对千岛湖土著鱼类种群构成极大的威胁,很明显的是,这几年大眼华鳊种群数量在减少,这与大眼华鳊的繁殖场所栖息太阳鱼有关。
5.溪流水体的污染。近年来,随着对环保的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五水共治后,溪流水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但这之前,农村污水直排,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尤其原先使用草甘膦等除草剂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流溪曾经的污染对溪流鱼类种群数量影响非常大,河道环保整治后,渔业资源恢复需要有一个过程。
三、关于农村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保护氛围
鱼类在千岛湖生物防控水质净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鱼类可以把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通过食物链带出水体,从而起到对水体的净化作用,这就是“治”的理论,鱼儿离不开水,水更离不开鱼。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到保护千岛湖渔业资源就是保护千岛湖水资源,保护千岛湖溪流渔业资源,就是促进千岛湖溪流生态环境的修复,营造保护千岛湖渔业资源的良好氛围。
(二)落实主体责任,实施全域禁渔
我县84条溪流禁渔期从每年的5月1日至7月31日,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溪流渔业资源保护工作不尽人意。溪流渔业资源的衰退与禁渔期非法捕鱼行为及溪流渔业资源保护管理上薄弱有极大关联,保护鱼类产卵、孵苗及保护幼鱼生长,是促进鱼类资源自然补充和水域生态环境自我修复的重要手段。
(三) 理顺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手段。
目前溪流管理力量十分薄弱,渔政监管因大水面管理压力大,乡镇管理路线长,监管难以到位。要切实落实禁渔区和溪流属地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乡镇禁渔组织建设,保障禁渔经费支出,收回分段切块承包经营,畅通溪流鱼类洄游路线,建立健全溪流保护机制。建议加大对乡镇溪流和禁渔区渔业资源保护工作的考核力度,实行禁渔问题通报制度,也可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河湖长工作内容和生态保护考核内容中。
(四)以科技为先导,增殖渔业资源。
千岛湖合理的渔业资源蕴藏量和鱼类种群结构不仅体现在渔业经济效益上,更主要的是鱼类对水质净化的贡献率,达到水清鱼丰的目的。这需要依托科研单位在做好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得到科学的结论指导渔业生产。以科研指导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人工放流。确保千岛湖保持合理渔业资源蕴藏量和鱼类结构组成,更好地净化千岛湖水体水质。
(五)高效利用资源,发挥带动效应。
淳安的发展要立足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以此带动以旅游经济为主导的服务产业发展。垂钓产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探讨发展各种类型的垂钓产业模式,要与宾馆、驿站、民宿、农家乐、精品村发展相结合,与乡村振兴、打造共同富裕相结合,与推动游客在淳消费相结合,实现垂钓产业效益最大化。县主要领导对垂钓产业非常重视,多次调研和开会讨论,走出去学习外地成功的经验,在垂钓项目的深度、广度、精度,和准入性、带动性、综合性做足文章,为淳安的经济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共富平台。
(六)深化数字赋能,强化渔政管理
2020年,在千岛湖实施智慧渔政信息监控及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积极构建智慧渔政体系。通过配备监视雷达10台、热成像双光谱网络重载云台摄像机3台、AIS传感器基站10个、无人机基站5个等,实现对千岛湖全湖区监控,为渔政执法和禁渔管理提供定位数据、取证照片、动态视频等信息支撑。2022年,淳安渔业行政执法队持续深化数字渔政改革,积极实施数字渔政二期工程建设,在千岛湖溪流、河道、水头、浅滩等违规垂钓高发区域加装51处数字监控点。探索创建5个区域化二级指挥站,依托智能执法程序,增加违捕研判,执法巡检,GPS定位、雷达光电案件分发指挥等功能,形成有效的千岛湖数字化监管指挥体系。筹划引入无人机执法装备,实现夜晚高速巡航执法,将千岛湖湖区80%以上面积纳入数字化监管范围。推出赋码实名垂钓机制,建立智能化垂钓在线监管体系。建立数字化渔船管理平台,运用北斗定位系统,对全县368艘渔船进行在线监控。利用电子围栏理念,对养殖区、垂钓区、捕捞区、禁渔区等区域分区实施智能化监管,实现休闲垂钓、渔民信息、渔船安全等数字化管理,扎实推动千岛湖渔政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七)加强行刑衔接,强化法制保障
从2006年开始,淳安县渔业部门加强与公检法司等部门沟通,多次研究和修改淳安县涉渔案件盗窃罪(仅鲢鳙鱼)、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鲢鳙鱼外其他资源)构罪标准实施意见。2018年,淳安县委政法委组织召开淳安县“非法捕捞水产品罪”构罪标准专题会议,研究和修改淳安县“非法捕捞水产品罪”构罪标准,并专门出台了淳安县委政法委〔2018〕1号专题会议纪要,明确了淳安县“非法捕捞水产品罪”构罪标准。同时,县公检法司与县农业农村局渔政执法中队建立快速联合办案机制,持续提升渔政执法威慑力。极大的威慑了渔业违法犯罪人员,有力保护了千岛湖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
最后,期盼您能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千岛湖渔业事业的发展。
分管领导:何杰云 联系电话:89601530
承 办 人:沈 鹏 联系电话:89600621
淳安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5月27日